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制度及服务模式研究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9-30   浏览次数:480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既是国家基础性信息战略资源,又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不仅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支撑,而且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保障。目前国内科技报告制度已初步建立,服务正在有序推行,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制度及服务的研究尚未有效推行,这不利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有效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课题提出借鉴国内外科技报告比较成熟的制度及服务模式,首先探索建立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制度及服务模式,以期为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为我国国家层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制度的建立及服务实践进行先期试点。研究成果对于完善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办法,加强项目执行的实施督导、过程管理和项目验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共享,促进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促进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2.1研究成果及重要观点

2.1.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制度体系框架构建研究

沿着科学研究报告制度建设轨迹,构建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制度体系建设框架,其框架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及共享交流体系等。

2.1.2法规体系研究

通过分析国内外科学研究报告法规体系建设情况,构建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三级法规体系:省级层面的政策法规+部门/地方规章制度+科研机构(项目承担单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工作管理办法(细则)三级法规体系。提出:由省人大制订专门法规,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内容、项目(课题)承担人需提交研究报告等予以详细规定;各部门/地方按照“谁立项、谁管理”的科研报告工作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政策法规的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各科研机构(项目承担单位),应该鼓励和引导其制定本单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工作条例,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工作的责任人、工作流程、管理程序和要求。研究并初步制订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密级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按保密等级实行分级分类、分类受控使用的共享管理办法以及呈交验收管理流程等。

2.1.3标准规范体系研究

借鉴国内外科技报告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成果,按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完整生命周期,根据研究报告应用阶段和具体内容,构建了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撰写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加工标准、服务标准4大标准规范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标准研究及实践,研究并初步制定了《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编写规则》,其编写规则由研究报告组成部分、编写格式和内容要求三部分组成。结合实际,编写了封面、辑要页样例。结合国内外对科学研究报告的分类,并依据项目本身性质、课题进展情况等,将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分为:项目(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进展报告(中期报告、年度报告等)、最终报告、专题报告四类。研究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审核规范,规定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格式、质量、密级的审核主体、审核责任、审核标准、审核流程,以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质量和内容安全等。借鉴相关研究,设定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编号为:报告属地代码段+报告年份顺序号段+报告的分类或密级等后缀段三部分构成;保密等级为:公开、限制、秘密三个等级。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元数据按功能分为:描述报告特征的元数据、描述报告来源项目的元数据和用于报告管理保存的元数据三大组成部分。

2.1.4组织管理体系研究

按照我国目前行政组织管理架构模式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呈交管理模式,构建了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中心、部门/地方及基层科研单位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

2.1.5共享交流体系研究

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积累的目的:共享交流,通过分析国内外共享交流体系,构建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三大共享交流体系:公开、内部(受限)、保密交流体系。提出:公开级报告本着“尽可能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原则,在使用、服务和交流范围上不受限制;内部级报告在内容上如不涉及国家秘密但涉及机构技术诀窍、专利、敏感信息等,在一定时期并限于在一定范围内共享使用;保密级报告可采取分级受控使用。

2.1.6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共享服务模式研究

通过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科技报告共享服务模式,依据公共财政支持的科研活动获得的科研信息资料,尽可能向社会公众开放共享的总体要求,构建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收藏体系,该体系由:科研机构(基层单位)、部门/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管理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管理中心组成。建立集中检索、分布获取、分级保障、设限受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定向服务体系。提出:公开信息建立省级共享服务数据库,涉密、涉限纳入保密信息管理机制当中,由各部门自行管理,最终形成公开信息、内部信息及保密信息三大共享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遵循知识产权、国家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不同适用范围有针对性开发,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层次需求的服务。

2.2 对策建议

2.2.1搞好顶层设计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首先要搞好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由内而外,通盘考虑,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制度的建设。

2.2.2确定建设目标及建设原则

1)建设目标

对公共财政投入产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积极引导其积累共享,最终形成包括覆盖省级、各部门/地方科研投入的、社会资金投入的、全省统一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体系。

2)建设原则

1)总体要求

四川省公共财政支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获得的科研信息资料,尽可能向社会公众开放。

2)政府主导,强制呈缴

对四川省各级政府资金投入产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实行强制呈缴;对社会资金投入产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实行自愿呈缴。

另外,在资金方面,政府应确保科研信息机构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工作的基本运行经费。

3)统一标准,共建共享

建立全省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以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资源共享和兼容整合,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整体利用效率;从省级层面推动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分工协作、联合共建、合作共赢的工作机制。

3)构建收藏与共享服务体系

探索建立“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收藏、加工、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

4)探索试点工作

1)试点目标

力争通过两年左右的试点工作,搭建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共享服务平台,并初步形成拥有相当规模和数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在省科研计划中基本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呈缴、收藏、管理、共享渠道,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在社科界和社会公众中的影响显著提升。

2)试点范围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各类规划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自2011年以来立项、有电子文档的全部非涉密计划项目(课题)等。保密项目(课题)暂不纳入此次试点。

3)收集和呈缴的报告类型

 ①项目(课题)立项申报摘要报告:已结题项目

 ②项目(课题)结题验收摘要报告:已结题项目

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终报告的体例格式改写后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范畴。

 ③项目(课题)年度进展报告:已结题项目和在研项目

报告内容中关于研究进展部分内容,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体例格式改写后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范畴。

 ④其他报告:在研项目

鼓励承担单位呈缴各类研究报告、调研报告等专题报告。


3   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课题通过引进管理学、法律学、文献学以及制度学等学科理论,展开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制度建设问题的比较全面的探索,从而形成包括四川省社哲学会科学研究报告制度建设内容框架模式、呈交验收流程模式、共享服务模式、组织管理机制等在内的一体化研究成果,既为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制度的建设树立一个典范,同时也为国家宏观层面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制度框架设计提供决策参考。

课题结合科研管理实际,研究制订的各类管理办法、标准规范等,对于完善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办法以及指导省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制度的建设具有实践意义。

研究成果有利于保障公众对于公共财政资助项目产生的研究成果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共享权,在促进科研人员间的合作和知识交流,推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方面将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